郑氏十七房位于浙江省宁波市镇海区澥浦镇境内,其群体建筑共有六万多平方米,为郑氏一族所建,是全国之最。
据《澥浦郑氏宗谱》、《郑传笈朱卷记》等载:郑氏源出河南荥阳,系周宣王后裔。南宋即将灭亡,为避战乱,靖侯公迁居灵绪乡(今十七房村),“卜择山(十七房北有一座小山,名择山)之阳”筑居。至今仍保留着靖侯公墓,并进行了修缮。择山旁有一条和尚塘,在塘内侧筑东房、中央房、西房。因当时经济不富裕,所建房屋比较矮小,但也有20家之多,定名为“路沿郑”。这是郑氏南迁定居地的初步情况。
明代时道三公六世孙郑奎,字东沧,排行十七“以旧宅不敷居处,乃于旧宅(路沿郑)之西北隅,别营新宅”。人以公行十七,遂名其宅居为“十七房”,“以旧宅及分居它处者为盛,实为吾乡巨族“(《澥浦郑氏宗谱》)。
从明至清,十七房郑氏“弃科举,业经商”,“家业隆兴”兴建有小九房、太祖堂、立房、恒祥房、后堂楼房、鼎丰房、三房、恒德房、当典房、后新屋、全盛房、郑氏小街、宗祠等,而且每一幢大院都有堂名:如敬业堂、敬承堂、怀德堂、进思堂、敏慎堂、思位堂、文荫堂等。
郑氏民宅规模宏大,气势雄伟,布局合理,宅上有街,街中有市,各行各业的店铺、作坊、酒楼、茶坊应有尽有。民宅四周环河回绕,小河纵横交错,连接大河,直通宁波,沿海港口,四通八达。家家门外有埠,有桥,呈现江南水乡绮丽风光。相传乾隆皇帝第十一子成亲王曾临十七房,题有“淇水烟波半含春”之句。原在村口有一座巨大的节孝牌楼,用石雕、砖雕制成50年代平整土地时被拆,扔在水池中。现遗留牌楼中圣旨石雕匾额一块,高达1·20米,有三条青龙缠绕,腾云翻水,精雕细刻,栩栩如生。
十七房民宅,以幢为单位,组成院落,紧紧相连,厢房、厅堂、正房、轩子、大中小天井、花园互为结合。按等级分段,由大门、二大门、边门、隔窗、串堂门、后门、长廊、小弄,组成相联的门户,四通八达。民宅粉墙高大,马头墙鳞次栉比,错落有致。有四节的,五节的,这里的马头墙与众不同,如安徽的马头墙,瘦、尖、多用灰泥塘塞,看起来比较单调,无气势,而十七房马头墙高大有力,工艺精湛,尖角中常有各种动植物塑雕,美不胜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