鸦片战争博物馆(The Opium War Museum)是位于广东省东莞市虎门镇的纪念性和遗址性相结合的专题博物馆,为国家一级博物馆,管理林则徐销烟池与虎门炮台旧址两个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鸦片战争博物馆始建于1957年,建馆初期馆名为“林则徐纪念馆”,1972年更名为“鸦片战争虎门人民抗英纪念馆”,1985年重新定名为“虎门林则徐纪念馆”,为利于对鸦片战争遗址的管理,又增加一个馆名——鸦片战争博物馆。1987年7月和1988年1月先后成立沙角炮台管理所和威远炮台管理所,分别管理沙角和威远岛诸炮台遗址。1999年12月,海战博物馆正式对外开放。 鸦片战争博物馆负责收藏、研究、陈列林则徐销烟与鸦片战争文物史料,保护林则徐销烟池与虎门炮台旧址及有关文物,利用这些文物资料向广大观众进行爱国主义宣传教育。 鸦片战争博物馆的基本陈列是《虎门销烟》、《鸦片战争》。
虎门林则徐纪念馆地处虎门镇镇口村大人山下。林则徐销烟池旧址位于馆区内,此外还设有抗英雕像、林则徐塑像、虎门销化鸦片纪念碑、具有炮台神韵的陈列大楼及《虎门销烟》基本陈列。其中《虎门销烟》基本陈列,分为鸦片的由来、鸦片贸易、禁烟历程、虎门销烟、尾声五个部分,展示了以林则徐为代表的中国人民严禁鸦片、反抗殖民侵略的斗争历程,生动形象地再现了虎门销烟这一重大历史事件的雄伟画卷。该展览荣获2011年全国博物馆十大陈列展览精品评选优秀奖。
海战博物馆坐落在东莞市虎门镇海口东岸的威远炮台旧址附近,背山面海,由陈列大楼、宣誓广场、观海长堤等组成纪念群体,占地面积20.3万平方米,建筑面积1.5万平方米,该馆是一座全面展示鸦片战争历史的综合性展馆。该馆以《鸦片战争》为基本陈列,以全新视角再现中国近代史开端的重大历史事件。内容分为“鸦片战争前的中西世界”“中英战前冲突与广东军事防御”“第*次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和“沉沦与觉醒”等七部分,共展出文物1860件,历史图照1400余幅,高科技、信息化项目10余项。该陈列充分吸纳*新学术研究成果,具备较高科学品质;遵循“一件文物就是一座博物馆”的理念,致力有高度、有深度、有温度地展现鸦片战争完整历史;利用多维展示空间,对文物展品进行仓储式密集展示;借助现代科技手段,融益智性、趣味性、导览性于一体。该展览高扬爱国主义主旋律,弘扬林则徐、关天培等清朝爱国官兵同仇敌忾、抗击外敌的民族精神,深刻揭示“落后就会挨打”这一沉痛历史教训。该展览荣获2016年全国博物馆十大陈列展览精品评选优秀奖。
沙角诸炮台位于虎门镇沙角社区,地位扼要,始建于清嘉庆五年(1800),与大角炮台相对斜峙,构成虎门海口第*道防线。在虎门缴烟时,林则徐曾偕同邓廷桢亲赴沙角炮台调度,收缴鸦片。在鸦片战争中,陈连升副将与守台将士在炮台谱写了许多感人肺腑的英雄壮歌。沙角炮台是我国保存较为完整的清代海防炮台,是瞻仰炮台雄风、凭吊英雄忠魂的得天独厚的场所。开放的遗址有:沙角门楼、濒海台、临高台、捕鱼台、节兵义坟、林公则徐纪念碑、功劳炮、克虏伯大炮等。
威远诸炮台旧址位于虎门镇南面社区,包括威远、镇远、靖远、蛇头湾、定洋台及山顶营等,属虎门要塞的第二道防线,炮台群构成的立体防御体系,被誉为“南方海上长城”。1841年2月,民族英雄关天培坐镇靖远炮台指挥官兵与英军激烈战斗,最后壮烈殉国。威远炮台群在鸦片战争及其后来抵御外国侵略的战争中均发挥了重要作用,也历经了屡次的破坏与重修。
多年来,鸦片战争博物馆在上级主管部门的正确领导和大力支持下,坚持贯彻“保护为主、抢救第*、合理利用、加强管理”文物工作方针,努力做好文物保护工作,充分利用文物资源开展爱国主义教育,每年接待国内外观众超过500万人次。1996年,被评为“全国爱国主义教育基地”;1997年,被评为“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2004年1月被评为“国*级AAAA旅游景区”;2004年7月被评为“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先进单位”;2020年12月被评为“国家一级博物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