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柳青镇是中国北方历史名镇。杨柳青镇历史沉积久远,文化底蕴深厚,有丰富民间艺术。古镇人杰地灵、民风淳朴、历史悠久、文化丰富,素有“北国江南”、“沽上扬州”的美誉。
杨柳青镇初名“流口”,后复名“柳口”。金贞祜二年(1214)置“柳口镇”,为该镇行政建置之始,元末明初更名为杨柳青镇。明代始建杨柳青镇。
清代之前,杨柳青镇先后隶属章武、平舒、鲁城、武清、静海、天津等县,民国时期隶属天津县,1949年为河北省直辖镇,属天津专区。
建国后,先后隶属河北省、河北省天津专区、静海县、天津市南开区、天津市西郊区(今改称西青区)。
1958年建杨柳青公社。1962年成立西郊区,同时将杨柳青划归西郊区。1987年建镇。
作为一个历史悠久的文化古镇,杨柳青古镇拥有以京杭大运河杨柳青段为代表的运河文化,以莲年有余为代表的年画文化,以石家大院、安家大院、如意大街等为代表的大院文化,以开拓津疆军营商史为代表的赶大营文化,附近还有文昌阁、普亮宝塔等历史遗存。
在北方,一个城镇的旁边有一条河,就已经是地缘的福份了,杨柳青以水为乳,南运河、子牙河二龙戏珠,因河繁荣、以水为路,世代沿革,繁华步入当代。
京杭大运河沟通南北,孕育出无数美丽而富足的城镇,杨柳青便是其中之一。京杭大运河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吴国修建的邗沟。隋炀帝时扩修并贯通至都城洛阳且连接涿郡(今北京),而后各朝各代均有修缮。元代时弃洛阳而取直至北京,直至成为今天模样。至今大运河开凿已有2500多年的历史。2014年,中国大运河项目成功入选世界文化遗产名录,成为中国第46个世界遗产项目。
京杭大运河横穿杨柳青镇,历史上曾有“先有杨柳青,后有天津卫”一说。运河流水潺潺,两岸杨柳依依一派江南景象,因而杨柳青镇又有“北国小江南”、“沽上小扬州”之称。传说,乾隆皇帝南下江南曾御驾亲临杨柳青,因而此段运河又名为御河。元代揭奚斯曾赋诗《杨柳青谣》:“杨柳清清河水黄,河流两岸苇篱长”。明代吴承恩也写下了《泊杨柳青》:“村旗夸酒莲花白,津鼓开帆杨柳青。壮岁惊心频客路,故乡回首几长亭。”
杨柳青镇因运河而繁荣,尤其是明清两代,杨柳青闻名遐迩,漕运鼎盛,运河两岸千帆竞渡,樯橹蔽日,市井繁华,商贾云集。流经杨柳青的南运河更是漕运的转运的必经之地,南来北往的商品都汇聚此地,再转运北方各处销售。繁忙的漕运,人口的流动,南北文化的交汇,使得运河边的杨柳青经济昌盛,也推动的当地文化的极大发展,成为中国北方民间艺术集散地,孕育出了中国四大木版年画之首的杨柳青年画、享誉津京的杨柳青风筝和剪纸等民间艺术奇葩。
杨柳青年画馆,也即安氏祠堂。新中国成立后,安氏祠堂先后作为杨柳青文化馆、图书馆、少年宫、启智学校等办公使用。2002年,西青区委、区政府对安氏祠堂进行全面修缮,并成立杨柳青年画馆,之后对外开放,主要展示杨柳青木版年画的历史沿革、代表作和现场制作表演等。
杨柳青木版年画起于宋代、兴于明代、盛于清代乾隆年间,曾出现“家家会点染,户户善丹青”兴旺景象。杨柳青年画,与苏州桃花坞年画并称为“南桃北柳”。杨柳青年画,历史悠久、体裁丰富、题材广泛、构图饱满、寓意吉祥、艺术特色鲜明,2006年被列入第*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