靖江王府及王陵是明朝实施分封政策而建在中国最南疆的靖江藩国历史遗存,其中,靖江王府位于桂林市秀峰区王城路1号独秀峰下,面积21.4公顷,是明代建成时间最早、现存格局最完整的藩王府邸,是“桂林山水甲天下”千古名句的发现地;靖江王陵位于桂林市七星区靖江路1号尧山西麓,分布面积约10000公顷,是明代十一代靖江王与妃及其次妃、夫人、将军、中尉及宗室的陵墓群,被誉为“桂林十一陵”。
靖江王陵是明朝分封在桂林的历代靖江王及其宗藩的陵园。公元1368年,朱元璋建立了明王朝,他先后分封了二十四个儿子和一个侄孙到各要塞重地建藩为王。洪武三年(公元1370年)朱元璋封其侄孙朱守谦为靖江王,藩国桂林。靖江王世代相袭,直到清顺治七年(公元1650年)清军攻克桂林,靖江王及其王国随之覆灭。
靖江王从册封到覆灭共存世二百八十年,先后承袭王位的有十四人,其中有十一位靖江王死后葬于桂林尧山。这十一座王陵规模大小不同,但规制和布局却基本一致,因此被称为“桂林十一陵”。以这十一陵为中心,周围附葬了大量靖江王室宗亲的墓葬,构成了分布面积达一百余平方公里的庞大的陵墓群。
靖江王十一陵在尧山西麓由南而北分成三个区域。南区以自永乐六年营建悼僖王陵始,序次有天顺二年营建的怀顺王陵、成化七年营建的庄简王陵、弘治二年营建的昭和王陵、正德十一年营建的端懿王陵、嘉靖四年营建的安肃王陵、隆庆六年营建的恭惠王陵、万历十年营建的康僖王陵和万历十八年营建的温裕王陵,诸陵之间间隔都在一里之内,错落分布,布局紧密。虽然各王陵的陵园朝向不一,但仍旧可以明显看出诸王是按同一兆域合族而葬的理念逐次入葬。其后万历四十年第十一任靖江王朱任晟及第十二任靖江王朱履祐分别另辟佳城,在靖江王诸陵北面营建宪定王陵和荣穆王陵。这后期的两座王陵的所处的地理环境并非文献所称“尧山之原”的平岗之中,而是选址在属于尧山山体的缓坡之上,各自营葬,互不关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