佗城是岭南最早设置的古县龙川县城,又是广东省首批公布的十一个历史文化名城之一,原称龙川城,后称循州城。民国30年(1941年)为纪念龙川首任县令赵佗,教育会通过改名为佗城。
秦始皇三十三年(公元前214年),秦南平百越,置龙川县,赵佗为令,设县治于今佗城。自秦代至民国,佗城都为龙川县治所,同时又是五代南汉至明初循州(路)治所。佗城历经2000余年沧桑,曾为粤东北部政治、文化、经济中心。
古城初为土筑,方形,城东至老城街,城南至县前街,城西至城东,城北至北角塘,城垣周长约800米。据原《龙川县专》载:“宋熙宁年间(1068——1077)龙川迁至老龙(按老隆)”。民国28年(1939年)拆毁老城墙时,发现刻有“循州砖石使白”、“循州造”、“甲寅”等字样的城砖。“甲寅”为宋神宗赵项熙宁七年(1074年),据此可证,熙宁年间曾改建县城。改建后,老城街东扩至小东门、大东门,县前街向南扩至南门街的南门,北角塘向北扩至北门,城垣周长增至约2400米。城池-增辟护城河。
明嘉靖年间,佗城又扩筑上五里城、下五里城、下廓城和新城等4个附城,以保护主城。佗城商业颇盛,至建国前夕,保持完整的仍有县前街、南门街、大东门街、小东门街、百岁街等,店铺约300多间。
佗城至今仍留下众多古迹和古建筑,如新石器时代的文化遗址坑子里、牛背岭;秦时古城基、越王井、赵佗故居、马前岗等遗址;唐代的正相塔;宋代的循州治所;明清时代的城隍庙、越王庙、孔庙、东河、仙塔桥、新塔、考棚等旧址及古建筑。 龙川学宫在龙川县佗城镇学前。始建于清康熙七年(1668年),由照壁、长廊、棂星门、泮池、拱桥、东西庑、大成殿、明伦堂、尊经阁等组成。由于年久失修,部分被毁坏。现存大成殿和明伦堂、尊经阁等。
大成殿坐北朝南。面宽五间26.56米,进深四间24.40米,高18米。面积达440平方米。歇山顶,重檐四出,穿斗与抬梁混合式屋架,檐下四周斗栱重叠出跳,梁柱上有凤、鸟、鱼、龙各式漆金雕刻,显得古朴大方。清嘉庆元年(1796年)“御颁至圣先师大成殿”的金匾悬挂于正殿门棂上。正面有卷棚式通廊,从通廊石柱造型、梁架结构以及雕刻手法等各方面来看,显然是清代风格。殿的周围石柱上不设斗栱,直接顶托着檐枋。在上檐下施斗栱多组。
1962年龙川县人民委员会公布为文物保护单位。2008年广东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五批广东省文物保护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