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津古城又称柳州城,在郧西县城西北70公里的上津镇,为明代城址。据文献资料和考古分析,此城建于明嘉靖二至三年(1523-1524),清嘉庆七年(1802年)重修。现城垣完整,城内建筑大部分为原貌。
上津古城旅游风景区,地处鄂西北边陲,与陕西省漫川镇接壤,南临江汉流域,北枕秦岭山脉,古城座落于汉江支流金钱河下游东岸,素有“朝秦暮楚”之称,历为交通、政治、文化、商贸、军事之要地。地理坐标北纬32811、东径110211,周长1236米,面积约8万平方米,城墙高约7米,呈梯形,为青砖砌成,设5个城门,高3米余,门内右侧有蹬道至城楼。城外有护城河,宽35米,深6米。城中轴线偏西有一南北向主街,连接南北二门,长287米,宽3米,从西门至主街有一小街,长60米,街道正中以青石板铺面,旁为卵石馒路,街檐设下水道。房屋建筑多为砖木结构,隆脊吻檐,雕梁画栋,一进多重。古城区南北长400米,东西宽约300米,城区面积约为3.5平方公里。上津古城旅游带景点分布全镇,其总面积约为226.5平方公里。
古城建于明洪武初年,嘉庆七年全面复修,是目前湖北省唯一保存较完整的县级古城,1993年衩省政府确定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古城系不规则长方形,东西长千余米,南北宽306米,城墙周长1236米,墙体上窄下宽成梯形,平均高6.8米,设有五门,东曰通郧、北曰接秦、南曰达楚、西曰通汉、西南再辟一便民门。“上津”地名历史悠久,最早见于郦道元《水经注》中“丰乡水西南合关衬水而南入上津”,民间传为“圣上渡口”和“最上的渡口”之意。水路运输十分便利,南通楚,北通秦,是武汉至西安的交通要道,南方商队至此要弃舟登陆,北方马队到这儿要乘船东进,因此古时此处舟揖云集,商队如潮,十分繁荣。位居秦楚咽喉的战略位置和便利的水路运输条件,在给勤劳的上津人民带来繁荣和幸福的同时,也给上津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有史记载以来,上津一直是兵家必争的战略“制高点”,新旧政权争权夺利的汇战处。可以说上津的繁荣史实际上就是一部血泪战争史。北宋时金人多次侵略上津,宋军多次收回,绍兴四年岳飞部将王彦收复上津,次年金兀术派将求和,划金钱河上游鹘岭关为两国分界线,而绍兴十三年金方就撕毁协约重侵上津,宋将伍天锡又领兵再次收回。元朝时元将阿木领兵20万人也多次入侵上津,先后掠走人口数万。明洪武年朱元璋派西征大军邓愈收复上津,而明崇祯七年农民领袖张献忠率农民军又进驻上津,明将熊文灿发兵争夺上津,如此你争我夺反复交锋,战无宁日,直至1947年上津解放后,位于上津西北部的国民党残余“鄂保四团”仍将上津作为主攻对象,多次出兵侵袭,在血雨腥风的残酷战争中,顽强勇敢的上津人民在饱受战争创伤的一次次沉重打击中,不仅没有跌倒和气馁,反而凭借着顽强的毅力、聪明的才智和勤劳的双手创造了灿烂辉煌的古代文明,谱写了一曲曲悲壮惨烈、气吞山河的豪壮之歌。
上津古城位于集镇以南,其历史悠久。“上津”一词最早风注于《水经注》,源自北魏太和年间伟大的地理学家郦道元之手—丰乡水西南合关衬水而南入上津。可见,上津古城自诞生起就一直伴随上津这块特殊地理位置,融进好独特的酸甜苦辣,荣辱与沧桑。自三国魏末(公元262年)首设平阳县起,上津古城就一直是这一带中心。一千七百年来,上津分别经历了县、郡的变,从南宋(公元208年)开始,上关一带恶战迭起,上津也因此开始成为鄂陕边的军事要地。直至明代1368年,上津方并入郧西。历史上,上津曾14次立县,6次建郡,2次设,上津古城在每一次历史沿中都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魏景元三年前曹魏军事执力控制着汉水上游,曹操即设上津古城为重镇,扼守中原关口;元世祖忽必烈攻打武昌,也以古城为后方屯粮基地,先后陈传发祖,宋太祖赵匡胤、吕洞宾、都在这里留下过足迹,为其增添了浓浓艳的楚文化色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