冠豸山为国*级风景名胜区、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国家地质公园、科普教育基地。 冠豸山位于连城东1.5公里处,平地拔起,不连岗,位自高,不托势,而自远,外直中虚,方园40里。1993年定为国*级风景名胜区。
冠豸山,位于连城县城东郊,距城区1公里,宋称“东田石”。元称“莲峰山”。明代名儒黄公甫,在滴珠岩上题刻字高2米、刚劲有力的“冠廌 ”二字(廌为豸的古体字)。相传獬豸为古时灵兽,能辨曲直,遇恶人则以角触之,旧时执法官之帽即为“獬豸冠”,由于豸冠的含义正好符合历代连城人民祈盼执法无私、公正廉明盛世到来的愿望,于是莲峰山渐次淡忘,冠豸山成了正名。
冠豸山的人文以书院著称。书院建于宋、明、清者居多。“仰止亭”,位于灵芝峰下西侧,为文亨罗氏太郎于宋太宗淳化年间兴建,是一个三层圆状八角亭书斋。南宋建炎二年至绍兴元年(1128—1131)的4年间,福建四大理学家之一的罗从彦到此讲学,在闽学史上留下光辉的一页。丘鳞、丘方叔侄幼时在五老峰下结庐读书,后皆中进士。丘氏后裔为彰先祖,把他们的读书处建成书院,称“丘氏书院”。元至正年间,沈得卫在灵芝峰下的西北麓,建“樵唱山房”,明李庆在五老峰下西侧建“修竹书院”。明万历年间,隐士谢浚在灵芝峰下建“东山草堂”,清乾隆丙寅(1746)夏,县令秦士望,在一线天口下方,主持兴建“五贤书院”,内具五贤堂、正谊堂、达观亭、泽物泉、睇石馆、梯月楼、凝碧山房、魁星阁、止窝、最深处等20景。秦士望为书院大门撰楹联:“渡大海而来舟车所至耳目所经到此林泉殊觉标新领异;登东山之上风月为朋烟霞为友入斯佳境俨然脱俗超凡”,一联道出冠豸景致的神韵。
冠豸山的摩崖石刻最早的是理学家罗从彦在灵芝峰壁上刻的“壁立千仞”四个字。明代名儒黄公甫在滴珠岩上石刻“冠廌”二字,气势最为雄伟。清翰林朱阳题的“上游第*观”;当代项南题的“万峰朝斗”;罗丹题的“人长寿”;赵朴初题的“造化钟神秀”等皆是书法石刻精品。
在“东山草堂”内,保存有纪晓岚的题匾《追步东山》;林则徐的题匾《江左风流》(均列入中华名匾)。
冠豸山千峰耸峙,深谷幽泉,形成许多绝壁悬崖,峡谷险道,盛世供游人玩赏,动乱则可恃险安居。历史上多次战争祸害,人们皆上山躲避。为了防御有力,修筑了不少的关寨,因而形成了寨门这一道准军事防御型的人文景观。冠豸山的寨门始建于元至正二十六年(1366),修建主持人为县尹马周卿。明弘治五年(1492)县令关铨重修加固。原设东、西、南、北4座寨门,除南寨门已毁只存遗址外,其余寨门尚完好。
冠豸山寺庙有两座,一是灵芝峰下的“灵芝寺”,主要奉祀观音菩萨。一为冠豸前山入口处的“法云寺”,前身为华林寺,建于宋末。
冠豸山有“阳刚天下第*,阴柔举世无双”之称的碧水丹山,曾经倾倒不少文人墨客,留下数千篇(首)的诗词歌赋、散文,成为冠豸山珍贵的文学遗产。最令人称道的如李鸿猷的《游冠豸山赋》、童能灵的《冠豸山夕照赋》等篇什,不仅辞彩华丽,情景交融,描述生动,而且对研究昔日冠豸山旧貌亦有参考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