鼎湖山国*级自然保护区建立于1956年6月30日,是我国第*个自然保护区和唯一隶属中国科学院的自然保护区,由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园负责管理。1979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批准为世界生物圈保护区,是我国三个首批成为人与生物圈(MAB)计划保护区的网络成员;2013年成为中国科学院与国家环保部共建的国*级自然保护区。由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编撰出版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大事记(1949年10月—2019年9月)》和《中国共产党一百年大事记(1921年7月—2021年6月)》都将鼎湖山保护区的建立作为1956年的大事件收录其中。
鼎湖山保护区位于广东省肇庆市鼎湖区,占地面积1184公顷,东距广州市86公里,西离肇庆市区18公里,*高峰鸡笼山海拔1000.3米。鼎湖山保护区成立后,积极探索自然保护的有效措施,目前形成了自然保护、科研监测、科普教育、社区发展和国际交流与合作五大职能。
鼎湖山保护区的主要保护对象为南亚热带地带性森林植被类型——季风常绿阔叶林(或南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及其生物多样性。经过近70年的精心保护,目前的森林覆盖率保持在98%,保存有马尾松针叶林、马尾松针叶与阔叶混交林、季风常绿阔叶林、溪边林、沟谷常绿阔叶林、山地常绿阔叶林、山地常绿灌丛、山地常绿灌草丛等8种天然森林植被类型,为科学研究森林植被的演替演化提供了天然试验平台。其中,季风常绿阔叶林是有400多年保护历史的原始森林,而且它的面积持续扩大,从建立保护区时的1900多亩增至当前的3300亩,增加近70%。正因如此,鼎湖山被誉为“北回归沙漠带上的绿色明珠”。
鼎湖山保护区是中外重要的科研基地。最早采集的生物模式标本为盾果草,采集时间为1861年。1978年在此建立森林生态系统定位研究站,长期开展水、土、气、生等要素的定位监测和生态学研究。随后,陆续建立我国首*永久监测样地、首*模拟氮沉降添加实验样地以及生态系统碳通量观测塔、生物多样性监测设备“塔式起重机”等设施设备,建成标准化科研监测平台。截至2024年底,以鼎湖山为研究平台发表的学术论文多达2500多篇,获国*级和省部级科研成果奖励多次,包括2个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
鼎湖山保护区现就地保护野生高等植物1948种,占广东省高等植物种数的30%;调查记录有兽类43种、鸟类277种、爬行类59种、两栖类23种,分别占广东省兽类、鸟类、爬行类和两栖类种数的30%、47%、37%、31%;有大型真菌有836种,占广东省大型真菌种数的70%;还有鱼类25种、已鉴定的昆虫996种。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68种,其中一级6种、二级62种;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73种,其中一级7种、二级66种。以鼎湖山采集的模式标本命名的物种达202种,包括植物63种、动物68种、菌物71种,平均每平方公里诞生新物种17.8种;有44个物种以“鼎湖”命名,包括植物18种、动物11种、真菌4种、细菌11种。总之,这里是植物的天堂、动物的乐园、生命的摇篮,因此鼎湖山保护区又被誉为“生物宝库”与“物种基因库”。